原文刊发于新快报
记者:陈晓颖
“一年之中,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几天。所以他对父母的印象就只剩下打骂。”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留守儿童热线项目成员Rachel说。Rachel的另一个身份,是留守儿童热线的接线员“小甜姐姐”,一方面为留守儿童暂代父母一职,通过日常的电话、互联网联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朋友、知识百科老师,另一方面,也为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儿童心理成长培训和沟通技巧培训。
图片1、2、3、4:“美丽的大脚”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现场
映诺社区发展机构项目负责人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作出建议:
要维系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渐渐弱化的亲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假如希望通过4天3夜的工作坊,就能解决家庭内部沟通问题的,我很抱歉地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正如映诺社区发展机构项目副总监谢海娣所说,工作坊希望做到的是让家庭成员首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继而踏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从发现问题开始
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会跟他们反映与孩子相处的各种问题,例如孩子不接电话、逃学、说谎等等,家长与孩子的聊天话题,也往往局限于“吃饭没有”“听话了吗”和“成绩怎样”。长期分离之下,父母与孩子存在越来越多交流障碍,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妈妈打你,是因为你做错了事。”
“想打就打。把我打死就算了。”
“妈妈保证,以后不会随便打骂你。”
“我才不会相信。”
“妈妈是说真的。”
“你一定会忍不住的。”
“我都保证了!你怎么都不听话!”
“……”
就是这样,对话持续了近10分钟。在萝岗一家简陋狭窄的出租屋里,妈妈霞姐一直在尝试向儿子杰仔保证,自己以后都不会打他,而杰仔的回复都是相同的,“我才不相信你忍得住”。看着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停不下来的杰仔,按捺不住的霞姐又发起火来。
今年只有6岁的杰仔,自出生以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得可怜。霞姐休完产假后,杰仔就被送回了老家由奶奶照顾,从此开始了与父母一年见一次面的留守日子。在这个幼小的身体里,装了太多矛盾,心里希望不要再被打,同时笃信父母不可能放过他。在他对家庭的印象里,只有奶奶一人,“爸爸妈妈有没有都一样。”
“一年之中,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几天。所以他对父母的印象就只剩下打骂。”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留守儿童热线项目成员Rachel说。Rachel的另一个身份,是留守儿童热线的接线员“小甜姐姐”,一方面为留守儿童暂代父母一职,通过日常的电话、互联网联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朋友、知识百科老师,另一方面,也为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儿童心理成长培训和沟通技巧培训。
据留守儿童热线项目主管Elan介绍,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会跟他们反映与孩子相处的各种问题,例如孩子不接电话、逃学、说谎等等,家长与孩子的聊天话题,也往往局限于“吃饭没有”“听话了吗”和“成绩怎样”。长期分离之下,父母与孩子存在越来越多交流障碍,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使像詹姐一样辞职回家照顾孩子的,也会发现问题依旧存在,甚至变得更加严重。但即便如此,对于这些沟通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习惯于将其归结为“不听话”,家长一般也比较关注教育问题,而没有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摆在首位。“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一定要听话,但假如孩子的内心不认同,表面上却绝对地‘听话’,这不一定是好事,往后孩子可能会出现叛逆。”Elan说。
“假如希望通过4天3夜的工作坊,就能解决家庭内部沟通问题的,我很抱歉地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在“美丽的大脚”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现场,映诺社区发展机构项目副总监谢海娣对父母们说。事实上,映诺举办工作坊,正是希望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家长们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是存在问题的,“整个活动最关注的,不是我们能给家长多少(帮助),而是他们自己觉得需不需要。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并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关键是要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原因,再慢慢努力去改变。”Elan说。
双向沟通
阿坤尝试制作一个部件,不到一分钟便放弃了。“在这么热的环境下,换我最多坚持一个星期。但是妈妈每天工作8到11个小时,居然还坚持做了3年。”阿坤对妈妈开始有了不一样的了解,那个过年回家的妈妈,与在车间一线工作的妈妈,是完全两个人,“她很辛苦。做了我绝对做不到的事。我觉得自己没资格说她蠢,她是超人。”
每当被问到为什么打孩子,杰仔的妈妈霞姐话语里都是委屈。在她的眼里,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回家都累得只想睡觉,然而杰仔却无法理解,甚至说自己是一回家就睡觉的“大肥猪”。
有没有尝试和孩子提及自己的工作,以及让他留守家乡的原因?面对这个问题,霞姐却很担心,“他才6岁,怎么和他说?他3个月的时候我就出去打工了,每年只回去看孩子一次。他说我就是一只母老虎。每周给他电话都要奶奶零食玩具哄着才跟我说一句话,你要我怎么说?我好怕,怕他跟我说,妈妈你没资格说我。”
阿坤的妈妈郭姨也有相似的顾虑。今年14岁的阿坤一向沉迷网络,虽然从老家来到广州与父母一同度过暑假,然而妈妈上班,他在睡觉;妈妈下班,他在上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却没有机会说上什么话,更不用说带着孩子到自己工作了三年的工厂看看。“她太蠢了,我爸也这么说她,所以她不可能懂我的想法。”阿坤说。
“好想他多了解我一点。”听到儿子的话,郭姨默默扭过头去,眼圈发红。
“感情的维系,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如果只是从父母的一方努力会很吃力,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Elan告诉记者,留守儿童热线项目不仅期望父母发现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同时也希望孩子能认识和理解工作一面的父母。
在“美丽的大脚”工作坊最后一天,孩子们走进了一线车间,亲眼、亲手去感受父母的工作,而阿坤也来到了妈妈郭姨工作的车间。郭姨的工作是负责空调扇的一个部件:把铜线放进厚实的塑料线管里,用手配合机器,经过4道工序,将它们弯成所需要的形状。头顶的风扇不断地转动,吹出来的却是热风。
阿坤尝试制作一个部件,不到一分钟便放弃了。“我觉得妈妈做的工作内容很乏味,又简单又重复,还在这么热的环境下,换我最多坚持一个星期。但是妈妈每天工作8到11个小时,居然还坚持做了3年。”阿坤对妈妈开始有了不一样的了解,那个过年开开心心回家的妈妈,与在车间一线工作的妈妈,是完全两个人,“她很辛苦。做了我绝对做不到的事。我觉得自己没资格说她蠢,她是超人。”
孩子们需要的,或许仅仅是这样1分钟的身临其境。
工作坊落幕,新学期开始,留守的生活仍将继续,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只要留守儿童和打工父母,都学会慢慢走进彼此的世界,就能打破刻板印象,重启去了解的渴望。
(除映诺工作人员外,文中其余人物名均为化名)
原文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9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