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映诺社区发展机构
“如果说,7、80年代走出来的打工妹,还只是一个差异不大的模糊群像。今天,每一个打工妹都在试图寻找自身的时代坐标。”
——《中国女工的成长史:从生存到逐梦》
打工妹,是对外来务工女性特有的称呼。这个身份标签之下,囊括的是千千万万个鲜活、独特、丰厚的生命个体。
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萤火计划,即将上线“女工成长日记——5个中国女工故事”系列报道,记录“打工妹”在时代浪潮中的脉络及痕迹。
🔹《女工成长日记》宣传海报之一,图中的女孩是嘉馨
嘉馨,是报道中五个女工的一员。
她亦是千千万个由“留守儿童”长大,离家打工的青少女中的一粒沙:
今年刚满20岁,在广州一家成衣定制的服装店里上班,日常主要辅助设计师的工作。
作为映诺“Reseedlient顽苗计划”第一期的学员,赴京参加了救助儿童会与映诺合作举办的活动,主要是跟随英伦独立设计师Daniel Blake学习设计技能。
这是嘉馨对我说过的话,想起依旧沸腾——
字里行间中彰显出来的,是奋力成长的信念,以及力量。
现在是2019年,距离最早一批亦即是改革开放前后出来的务工女性,“打工妹”的历史已然书写了四十年。
2016年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总数2.47亿的流动人口中,女性占48.3%。
每一个女工身上,都有值得诉说和细细聆听的生命故事。在她们的征途里,折射出的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变迁。
其中,有辛酸,有血泪。
有冲撞,有重击。
更有星辰大海。
🔹1985年,广东深圳,外来女工的宿舍。朱宪民/视觉中国
彼时的“打工妹”之所以为“打工妹”,主要是出于生存需要:1978年,制造业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了大量年轻农村女孩进城务工,从此开启了有别于乡村农民的人生模式。
尽管进厂打工的收入高于在家务农数倍,但似乎也仅限于此——关于职业未来,关于人生发展,她们可能想过,也可能不敢想。
当中,既有被动成长,也不乏自我觉醒,“打工妹”就在历史洪流的狭缝间隙中腾挪辗转,生产出不同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起的国企改制引致数轮“下岗潮”,部分女工下岗后也成为“打工妹”,女工权益维护的议题开始显现,包括家庭纠纷和就业歧视。然而,现今热议的尘肺病人维权、工伤工人再就业、残障女工等劳动权益保障的话题,并非一开始就呈现如斯”高亮“状态,而是经过了数代人数十年的发声和跋涉,才走进公众视野——
“摇滚女工”段玉,用歌声诠释流动女工的自由与平等。
🔹段玉表演剪影,来源于女工成长日记
安徽籍一线打工妹朱雪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四名来自深圳的女工代表登上《时代杂志》。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来自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其作者范雨素是一名北京的家政工人,红极一时。
厂妹杨超越更是成为“全民锦鲤”,成为皆知巷闻的娱乐新星。
凡此种种,都在向社会传达一个讯息:
此时的“打工妹“,所显现的是迥异于单薄的传统体力劳动者脸谱,她们通过不同的行动,共同开辟出一条充满发现、充满想象的未竟之路。
一起期待:“女工成长日记——5个中国女工故事”系列报道的正式上线——来自段玉、范蒙君、嘉馨、阿英、刘书琼的故事。
参考资料:
《中国女工成长史:从谋生到逐梦》
《“女工艺术节”:将个体故事融入历史长河》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
封面来源:
改编自杨青矗的文学作品《工厂女儿圈》的时代迷你剧《奇迹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