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映诺社区发展机构
作者:Ice
是日,广州依旧处处充斥着高温暑热。
此刻不甚凉爽的室内,此刻正播放着一小段影片——
是由Jabil的残障人士职员自行拍摄剪辑而成的视频,内容皆取材于TA们的日常生活和对话。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画面当中有一位小姑娘,十只手指都涂着阳光橙的指甲油,认真而好奇地跟导师学习操作模具。
一点都不同于传统媒体所刻画显现的残障人士单一面向:身世悲惨,落魄勇敢。TA们的群像斑斓繁复,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却与一样的天真爱美,一样的如常生活,一样的热爱工作,也一样不缺乏创造历史和生产知识的能力。
并非是TA们与常人无异,而是本来就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只是,TA们暂时缺乏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说是一个合适对接平台——当社会上的岗位需求与其能力能够相互契合,才华就可以得以施展,价值得以实现。
而这,就是映诺想要做,并且一直在做的事情:
“天平作”,取义天然公平的工作。
以上场景,出自于昨日下午由乐施会出资赞助、映诺社区发展机构所主办的残障融合就业企业案例分享交流会,由其中一位企业伙伴Jabil的代表Christina所带来的精心演说。
这次活动中,到场参会的伙伴们所在领域不尽相同,有来自企业Jabil的Chiristina、Fossil的Candy、Pulse time的Barry和Steve,FDT的陈碧丽,Tristate的Fanny,Bueberry的Steffi,Kudos Garment的郭美凤和黄日新,HSBC的Evie和Xiaoshu,有来自非营利组织乐施会的黄晓欣、东莞同耕社会服务中心的刘子舒、广州扬爱家长俱乐部的戴榕,以及媒体广州日报的贾政。
大家带来的期待也是各有侧重,有关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的,有来倾听企业分享招聘残障人士案例经验的,有意愿招聘残障人士却不知从何做起前来交流的,也有寻求各部门联动推动残障融合就业议题空间和可能性的,还有来了解映诺在残障就业领域落地的"天平作”项目创新之处的。
图为Christina别处心裁地让大家模拟上肢残障人士握手打招呼、交换物件的情景。
图为企业所开展的障碍员工项目实践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指导TA们工作,有时候确实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完成时是大家都会觉得非常开心,是值得的。”
“相较而言,TA们就职的稳定率高于一般非残障员工,因为对这份工作,真的非常珍惜。”
——Christina
其实,实现残障人士共融就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艰难险阻,成本也并非高得无法企及,有时候只需要些微的改造,就能在工作场所为残障人士提供“合理的便利”,比如将工作椅调高几公分,比如在残障人士就餐的区域多放几张凳子,让员工们可以一起吃饭谈天,而恰恰就是在这些细处方能显现出诸如平等、友好、多元、包容等大词背后的真实面貌。
就如活动主持人映诺副总监Sheila所说的那般,残障人士的工作能力是被低估的,甚至是不曾被看见的,这部分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上,原因在于拥有相同愿景的利益相关方暂未形成相互支撑的闭环:企业有岗位却苦于不知从何寻找,机构有资源却不知道岗位是否合适,残障人士有就职意愿却无法了解企业想法,所以“天平作”平台才会出现,希望能够通过提供一个顺畅且精准的沟通对接平台,透明及时地了解到彼此的期待,最后合力达成一个能满足彼此需求的结果,这样的残障就业才有可持续性。
乐施会一直深耕于工伤工人再就业议题,通过落力调动各方资源,帮助工伤工人重返工作场所,重构生活和将来。这与残障共融就业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最终都是希望建设出一个无歧视、去污名,能让每个个体实现充分个人发展的工作环境。
而令人振奋的是,在分享环节时,当即有企业伙伴表示愿意尝试招聘工伤工人,并承诺会做下一步的行动沟通。
映诺的“天平作”项目主管Rachel在现场收集整合了各方在招聘残障人士、推进残障就业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从天平作项目的立项初衷、操作流程设计、配套工具使用等方面回应了参与伙伴们的疑惑。
映诺自2015正式启动“天平作”,目前已运营三年有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基础。此后有了乐施会的支持和助力,相信未来的“天平作”既能有更多的残障人士被惠及,参与方又能从中收获更多的思考反哺自身。
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并非纸上空谈,还可以在协同中生产出另外一种可能性——原来有些行动是无需依赖于单向输出和倾己所有才能前进,而是能够让彼此都从过程中逐渐地、长久地步向强大。
总结
两个半小时转眼即逝,活动悄然接近尾声,在交流会的最后,Sheila再次强调企业、从业机构、社会组织、残障人士术业有专攻,发挥各自所长才能实现残障可持续就业的愿景。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让残障人士找到工作就算了——
“而是希望可以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的、单凭一股慈善之心所走的推进残障融合就业之路,参与到这个进程中的每一方都可以从中获得裨益:映诺可以在其中实现企业需求和残障人士期待的精准对接;企业可以更好地运用到这一股潜在而强大的人力资源,并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则可以形成联动和互补,用彼此的优势帮助各方的共同成长。唯有这样,才可以将残障就业可持续地进行下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融”和”共荣”。
配图 | 来源于映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