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
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的负责人王颖介绍,经过深入调查,他们发现如今大多数的外来务工者都是第一代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岁月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亲子关系疏离,到他们成为父母之后,自然也不懂得怎样与子女沟通。
昨日大年初四,老黄和妻子丽姐告别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踏上回广州务工的路途。临走,夫妻二人和一双儿女写下了“猴年心愿和沟通计划”。
“我希望,爸爸妈妈每星期都会给我们打两个电话。”“我祝愿,放假去爸爸妈妈那个城市旅游。”返城路上,摩挲着儿女稚嫩的笔记,老黄夫妻鼻子发酸,眼眶泛红。曾经,因为长年在外务工,他们与儿女变得很疏远,正值青春期的女儿甚至认为父亲“很傻”“没头脑”。
而今年的春节,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周,但他们一家过了一个融洽温暖的新年。他们把这个变化归功为一本亲子日历。
第一个答案就是孩子想要的礼物
“阿女,妈妈过两天就回家啦,你想要什么礼物呢?”即将回家,丽姐就在电话里问14岁的女儿小棉(化名),女儿说:“我想要平板电脑。”丽姐抿了抿嘴,想拒绝,又把话咽回去,接着问:“除了平板电脑呢?”“那就要件羽绒服吧!”
长年在外工作,丽姐和大多数外来工父母一样,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间缺乏话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与留守家乡的孩子沟通。
丽姐回家前打电话询问孩子想要什么礼物,就是按照外来工亲子日历的指引做的。“老师说,孩子的第一个答案就是他最想要的礼物。”过往两年,丽姐和丈夫到广州来务工,参加了一家社会组织——映诺社区发展机构在厂区开展的亲子辅导班,开始重视起亲子沟通问题。
教“钻被窝”“拍全家福”拉近亲子关系
即将回乡,丽姐和她的工友们都收到了映诺社区发展机构送来的亲子日历。大家像拆开新年礼物一样打开日历,翻看起来。
“哎哟,钻被窝!”一名女工随手翻到除夕那天的日历,上面提醒:“宜 钻被窝”,她惊讶地高声念出来,又感叹:“从半岁起,就没睡在孩子身边过。”很快,又有人翻到“宜 拍全家福”的一页,“想起来真有好几年都没拍过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然而,内心却难免焦虑:“离开家里都快一年了,孩子愿不愿意和我这么亲昵?”
“我们做爸妈的,要大胆主动,孩子才会愿意配合啊!”培训老师看大家讨论得热烈,立即给予鼓励,希望大家按照日历的指引,大胆尝试,能做一步算一步。
沟通不畅是“留守一代”的困境
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的负责人王颖介绍,经过深入调查,他们发现如今大多数的外来务工者都是第一代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岁月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亲子关系疏离,到他们成为父母之后,自然也不懂得怎样与子女沟通。
工友们认为,和孩子沟通,最大的问题是——缺话题。即使有了话题,也不知怎样聊。于是,映诺社区发展机构根据一贯以来服务外来工搜集的信息和留守儿童的特征专门编写了一本外来工亲子日历,每一页上面都有沟通小技巧的提示,通过传统日历上的“宜”“忌”提示亲子话题和方式,每隔一段时间还有“小计划”“小盘点”,帮助外来工父母记录和总结与孩子的沟通情况。
原文: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602/12/139995_46678687.htm
刊发于2016年2月12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