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发于新快报
作者:陈晓颖
美丽的大脚,是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留守儿童热线项目的暑假特别活动,在四天三夜里,为打工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亲密共处的空间,引导他们彼此了解,说出那些最需要对方的时刻,来不及说出口的愧疚和愤怒,以及心底最深的秘密。
“美丽的大脚”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现场。(受访者供图)
“美丽的大脚”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
通过举办暑期特别活动,
在四天三夜里,
为孩子和打工父母提供一个亲密共处的空间,
发现家庭沟通问题并尝试解决
又是一年开学季,8岁的小博结束了两个月的暑假。还没有完全适应广州的炎热潮湿,他就要回到1700公里以外的四川老家,继续留守。两个月,这是小博出生以来,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
“父母”,在许多留守儿童的心里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甚至仅仅等同于一台提款机。
然而就在今年的暑假,有9个留守儿童家庭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当中就包括小博,起码他知道,以后妈妈兰姐给他打电话,再也不会只问那三个问题:吃饭没有,有没有听话,考试怎么样。
8月15日,一场名为“美丽的大脚”的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在广州举行,四天三夜全天候的相处,对于参加工作坊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过程中自然也是“状况”不断。
多年积累的沟通难题无法在短时间解决,但能发现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陌生的握手
“我手上有那么大颗痣,你都记不住?认不出来吗?”原本满心期待的李爸爸脸上满是怒容,他示意5岁的儿子走近,挥手拍在了儿子的脸上。
在这个名为“无言的握手”的破冰游戏中,一块2米高的黑色幕布,横跨在父亲和孩子之间,彼此都无法看见对方。李爸爸从幕布的一个洞口里伸出左手,脸上腼腆的笑也隐藏不住内心的期待。在幕布的另一边,儿子能否准确地认出自己的手?
幕布放下,李爸爸发现抓住自己手的,是一个陌生的孩子。在第一轮游戏,9个家庭中只有2个孩子找对了爸爸的手。“我手上有那么大颗痣,你都记不住?认不出来吗?”原本满心期待的李爸爸脸上满是怒容,他示意5岁的儿子走近,挥手拍在了儿子的脸上。
第二轮握手开始前,这位小男孩特意找到了游戏的主持人,要求让爸爸伸出同样的一只手,“这样我就不会认错了,爸爸会开心的。”他带着哭腔怯生生地说。他希望一年见面时间不到一个月的爸爸,不要对自己失望。
这是“美丽的大脚”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的第一天。美丽的大脚,是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留守儿童热线项目的暑假特别活动,在四天三夜里,为打工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亲密共处的空间,引导他们彼此了解,说出那些最需要对方的时刻,来不及说出口的愧疚和愤怒,以及心底最深的秘密。在参加工作坊的9个家庭中,父母都是来自珠三角工厂的车间一线工人,孩子们则是难得见到父母一面的3岁-16岁的留守儿童。
据2013年妇联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6100万的留守儿童,分布在全国各个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中西部省份尤甚。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四川和陕西等省份的留守儿童占到农村儿童的28.29%。参加工作坊的9个家庭,正是这数千万人的缩影。
遗失的幸福
无奈的詹姐经常看女儿的QQ签名。女儿不肯加自己为好友,她就每隔一两个小时用手机搜女儿的QQ号,看看有没有更新,即使女儿总是说自己“疑心病”,她也没有停下来。
阿君是被妈妈詹姐硬拉来参加工作坊的。今年15岁的阿君认为,这些都是小孩子的游戏,而自己早已经是一个能独立照顾自己的大人。在工作坊开始的第一天,阿君总是坐在活动场地的一边,塞上耳机自拍,仿佛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在儿子5岁、女儿1岁的时候,詹姐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我本以为这样的安排,对孩子影响没那么大。身边很多工友都是孩子两三个月就出来打工了。我还自豪了好一会儿。”詹姐说。然而,事实狠狠地甩了她一个耳光。每年回家,詹姐都会发现儿女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懒惰,少言又暴躁”。
夫妻两人尝试辞掉工作回老家创业,却发现孩子们跟自己无话可说,阿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经常逃到奶奶家“避难”。在老家创业失败后,詹姐与丈夫再次来到广东打工,儿子对他们的这次离开显得无动于衷,女儿则表现得像大松了一口气。“是终于送走了两个恶魔的意思吗?”詹姐不知道,回家待在孩子们身边,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现在,无奈的詹姐经常看女儿的QQ签名。女儿不肯加自己为好友,她就每隔一两个小时用手机搜女儿的QQ号,看看有没有更新,即使女儿总是说自己“疑心病”,她也没有停下来。“现在每晚都会想起14年前一家人很开心一起去公园那天,5岁的儿子做各种鬼脸逗我们笑,用稚气的声音教妹妹说话。1岁的女儿坐在爸爸的肩膀上,把她爸爸的发型弄得跟杂草一样。”她形容这些日子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可自从孩子被留守以后,她就把幸福丢了。
相似的故事,在参加工作坊的家庭中并不少见。事实上,在工作坊发布招募信息后,就收到了来自多家工厂的超过50个家庭报名,他们疑惑,孩子们为何“不知不觉”就变得疏远。但他们还没有察觉到,缺位的沟通所带来的,是比贫困更可怕的恶性循环。
不一样的回答
孩子最喜欢妈妈做的哪一道菜?孩子最好朋友的名字是什么?……十个关于孩子的问题,让不少妈妈感到为难。测试结果公布,十道题满分100分,绝大部分家庭只获得了20分-30分。
同题问答,是“美丽的大脚”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工作坊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的问题,家长和孩子同时作答,两者的吻合度,能从侧面反映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孩子最喜欢妈妈做的哪一道菜?孩子最好朋友的名字是什么……十个关于孩子的问题,让不少妈妈感到为难。测试结果公布,十道题满分100分,绝大部分家庭只获得了20分-30分。
小博的妈妈兰姐答对了5题,成为所有家庭中的最高分。她知道小博的梦想是当一个美食家,不开心的时候会玩电脑游戏,最喜欢吃的是自己做的辣椒炒肉。看见妈妈拿到了最高分,小博显得有点得意,但始终一言不发。要知道,以往他总是喜欢和爸爸而不是妈妈聊电话,妈妈都是问他的学习情况,而和爸爸则可以说更多生活中的趣事。
“每次给他打电话,他都不怎么讲话。但我知道,他心里藏着很多事情。”每一次回家,兰姐都会感到小博有不少变化,“每次回去,都觉得他变得不一样,我们没有参与到这些过程,只能看到结果。对我们来说,有种讲不来的感觉,怎么他一下子就长大了?”
当父母在外打拼后回家,孩子们已经悄悄长大。这些变化让家长措手不及,甚至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美丽的大脚”工作坊,参与家庭通过游戏、故事分享等环节,潜藏的沟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距离解决问题,也就走近了一步。
在工作坊的最后一天,一向沉默寡言的小博,在所有家庭面前表演了舞蹈;以往只有要钱和问路时才会找妈妈的阿君,开始与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升学和生活,“下一次我来到这里,将不会是以孩子的身份,而是以志愿者的身份。”阿君说。
四天三夜的工作坊结束,父母带着问题回家。但这一次的答案,或许会有点不同。
(文中人物名均为化名)
原文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95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