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发于朝日新闻
作者:駐北京記者 吉岡桂子
「工人找工廠找得苦,工廠找工人也找得苦。」勞動問題NPO組織「INNO」的創始人李鏑先生用詼諧的口吻這麼形容現在的情況。
一位染著褐色頭發的23歲男子正在河南老家找工作。這位曾在北京附近做過塗裝業工作的年輕人說:「即便工資稍微少一點我也能接受,又髒又累的活兒我再也不想幹了。」高中畢業後他已經換過3次工作了。
目前中國經濟趨於放緩,有些地方出現勞動力不足。工廠需要的年輕勞動力數量比新增的工作崗位數量少,而且「獨生子女一代」輕易就跳槽。
廣東省東莞市是中國的一個出口基地,一直以低廉的人力成本為武器。在這里有一位40歲的攝影師名叫占有兵,他一直堅持拍攝農民工題材的作品。占有兵介紹說:「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代人完全不同。很多人家里的條件還行,不需要他們寄錢,因此一有不滿馬上就跳槽了。」
占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解放軍退役之後也曾在廣東打過工。當時農村都競相與沿海城市合作,輸送大量農村的剩余勞動力。
但現在的模式完全反轉了。那些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城市主動來到農村尋求合作。據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等人的研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正在迅速減少。2004年這一數字為1億5千萬人,而2011年則下降到了2004年的三分之一。
在廣東省東莞市的某電子機器工廠里,年輕員工借休息時間在工作場所休息(照片由占有兵攝於2012年5月)
「工人找工廠找得苦,工廠找工人也找得苦。」勞動問題NPO組織「INNO」的創始人李鏑先生用詼諧的口吻這麼形容現在的情況。
「吃苦耐勞努力工作,將錢寄給家里補貼生活,不久後在老家建房。」年輕人從過去這樣的壓力中解放出來,他們當然在待遇等方面增強了權利意識。而經營方則無法很好地應對這些變化,於是罷工、勞資糾紛等頻繁發生。李鏑先生說:「那些機器人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們已經不想再做了。」
而頻繁跳槽對於培養熟練的技術工人是不利的。但如果提高待遇輓留工人的話會使得成本提高。在這里可以明顯看出,用低人力成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靠出口創造財富的「世界工廠」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
目前中國正在研究把男性60歲、女性55歲的退休年齡推遲。不過,並不是所有勞動力都有市場需求,目前短缺的是年輕勞動力。而腦力勞動的崗位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增加,大學畢業生反而過剩。中國一直被期待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而目前這里正面臨著經濟結構與人材結構不相匹配的巨大煩惱。
朝日新闻寄给Inno总监李镝先生的感谢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