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映诺社区发展机构
作者:Ice
数据
昨日是六一儿童节。
该节日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的利迪策惨案和世界范围内死于战争的儿童所设立的。
相较于各种在灾难丧生的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媒体表达和公众心目中,第一时间弹出来的身影都不是最悲惨、最可怜的,吃喝至少有保障,貌似和一般城镇儿童无异。
但这依旧值得我们去持续关注。
据相关报告显示——
- 截至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达到2.17亿,其中有1.03亿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 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71万人。这是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连续第二年下降;
……
乍看之下,统计数字的下落,整体趋势的走低,似乎告示着我们,流动/留守儿童的状况变好了。
真的是这样的么?
此处关键点就在于,作为社会组织的我们——
- 能从以上数据中解读出什么讯息?
- 当我们在做儿童项目的时候,应该反思什么?
- 最终想要达成的,是什么?
反思
在庞大的统计数据背后,是由一个个儿童乃至家庭大量且不同身影叠加而成的现实,TA们的宏观情况有着相似之处:从教育、经济、福利政策、社会文化到身份认同,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问题。同时TA们的具体生活情境是复杂而异质的,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然而,也正因为看似可喜的数据表达,使得原本就处于边缘位置的留守/流动儿童——
隐身成为背景
事若不涉温饱生死,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TA们的次序排级被往后挪了。资源和精力被倾斜和投放至更亟待伸以援手的群体,社会对此关注度亦有所下降。
之于留守/流动儿童议题行动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甚至致命的阻碍。
因此,一方面落实在地行动,一方面往外发出倡议,争取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是做留守/流动儿童议题绝不能忘记的必要功课之一。
当我们在关注流动/留守儿童议题并付诸于行动的时候,只留意到“儿童”的身影是不够的,这不是单方面的问题。
行内已不乏各式各样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或父母开展的项目,或改善TA们的物理生活环境,或提升TA们的适应能力,或为TA们日常生活增添乐趣,无可否认的是,这些项目或多或少都取得了可视化的成效,至少从一些照片中可以体现出来。
要知道,在TA们的背后,是那1.03亿的流动人口——
有一半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父母。
就拿映诺所做的留守儿童项目来说,在五年的在地实践中,最深刻的所得就在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去着眼整个项目,看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
基于十年的握手工人热线数据库,映诺发现有非常多的工友每周能与孩子保持通话一到两次,看起来也没有这么糟糕是么?
然而,每次通话只有四分钟,内容话题还单一。
映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空白且有待服务填补的巨大缺口,父母看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拥有强烈修复亲子关系的意愿。相关研究也表明,陪伴和沟通的长期缺位,致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发,父母需要辞工返乡,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整个社区的发展。
映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项目的设计初衷就在于此:
希望可以通过面向父母及孩子,为其提供各重维度的技巧培训和能力建设为亲子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去联动两个社区以促进其相对同步的可持续发展。
整个过程是无比艰辛的,投入的人力及时间远超负荷,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
难以掌握定位
落实项目的首要前提就在于,要怎么找到留守儿童的位置与其进行对接?
区别于其他扎根于各大留守儿童社区的机构组织操作模式,映诺是通过品牌的供应链工厂,才追踪到每一对工人父母的孩子所留守的地方。
以上过程意味着,人力多、耗时长、项目复制的可能性受限。
然而,这个项目的模式是即便再艰难也不能被放弃,因为只有当亲子双方的沟通能力都同步提高的时候,整个状况才能有着明显而长久的改善。
在一般的认知中,有人会很直观地认为“噢,促进沟通就是多打几次电话呗。”
针对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却给予了另一个版本的呈现:并非沟通频次的增加,而是沟通的时间延长及沟通的内容多元。
这个证据就很有力地告诉我们——
工人父母的沟通学习能力、投入亲子相处的意愿和时间是远远被低估的。
似乎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中,TA们是笨拙的、缓慢的、能动性及习得力较差、繁忙到无法顾及孩子、不容易对话的存在。如果对其进行亲子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训,需要投入比预估更多的成本才能达成。
研究结果颠覆了上述的各式定语。
而且,培训工人父母的收效远比想象的要高得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但这同时也是另外一个需要去反思的关键问题——
评估多为单向
当在对项目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反馈的时候,确实是收到不少赞誉和认可,绝大多数来自于父母一方。
孩子的声音,尚没有被听到多少:
可能是TA不知道表达的渠道;
可能是TA向父母说了,没有被传达到位,或是理解不足;
也可能是TA对此无感;
......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需要时刻主动去探究,如何把握亲子沟通中的双方在评估系统里都不缺位。
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之前,贸贸然去复制项目模式,细想之下的后果是令人害怕的——
这很可能会造成亲子之间更大的沟通鸿沟和对话空间撕裂。
一方面,父母觉得很委屈:
“我们都这么努力去学习,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你还是不愿意和我多说一些?”
另一方面,孩子觉得很无辜:
“我没有感受到你有很努力啊,你为什么要责怪我?”
因此,只培训儿童或是培训父母的过程都是不够的,评估只针对某一方也是不行的,唯有孩子和父母双管齐下,以家庭为单位搭建起相互支持的社区联结网络雏形,才能生产出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并以此改善整个社区的可能性。
但是还不够,因为有一个强而有力的角色还没有完全到位——
应有政府主导
在相互支持的社区网络和动力机制搭建的过程中,政府是应该,且必须在场的。
因为TA的参与,或是主导,是能够让整个项目模式操作的工作量至少减半——
如果能够开放与留守/流动儿童相关的数据库,就能减掉“追踪定位”这一环节。
这也是映诺一直坚持的信条和原则:推进议题并不等于事事躬亲面面俱到,而是将每一环上的关键点及资源都以网络的形式串联起来,各有侧重地发挥彼此的优势和专长,才有可能站得稳,并且走得远。
重要的是,哪个都不能少,诸位都要出力。
参考数据|《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
配图 | 来源于网络和映诺